「每個人的愛好與興趣都不同,送禮好傷腦筋……」你也有送禮相關的煩惱嗎?只要了解禮物怎麼挑到適合對方的,就不容易踩雷!
這篇文章是一篇完整的挑選贈品指南,讓您很快成為老闆信任、同事愛戴的挑禮好手!
企業送禮,是份貼心的祝福,在商業環境下有深刻的軟實力展現,可以體現企業的用心,因此企業禮品可以展現一種企業對客戶的重視。
以下為企業贈禮的常見場合,歪編為你逐一解說各個場合的挑選要點:
● 企業三節 (員工福利) 禮品:
送給員工是所有場合當中最難的,大家工作之餘難免會討論,閒話家常一番。因此「實用」、「不落俗套」在這裡是最重要的指標,首先要了解同事們的組成(年齡、性別等)。
例如:若是有家庭的同事居多,送禮時對方家人也可以使用到一定是最實用的; 再來多數的公司每年都贈送一樣的禮品,因此只要今年新的變化,很快就會讓大家眼睛一亮,對你讚譽有加!
● VIP 客戶禮品:
這個場合最重要的部分是「不落俗套」以及「彰顯企業或品牌意涵」,不落俗套代表著公司富有豐富的創意,是很用心地在準備這份禮品。
若同時還能將企業的品牌或精神附加上去,肯定是大加分,讓顧客對公司的印象更深刻!
● 行銷活動/公關贈禮:
企業對外的贈禮一定要掌握「彰顯企業或品牌意涵」這點,另外也不能像打水漂一樣,送出去了卻沒有被記住,因此「不落俗套」也非常重要。
站長特別介紹這個海傑納頂級烏魚子禮盒~
老闆從選擇烏魚子到禮盒包裝全部親力親為
確保產品的品質維持一定水準
而且還有推出烏魚子厚切一口吃的禮盒,對於喜歡下酒菜的朋友真是一大福音
而且老闆娘也做出很多的不同的口味
像是烏魚子米果跟烏魚子牛奶糖
在網路上也有開箱試吃的影片,看的站長口水直流啊!!!!
而且現在五倍券也可以購買海傑納相關產品,只要使用五倍券消費,還送你500元現金券
這個活動真的非常超值啊
海傑納對於自家產品的品質控管,已經超出我的期待
而且烏魚又叫信魚,每年冬至依照約定而來,從來不失約
是信魚,所以很多商界的人士,喜歡送烏魚子,
代表著,商道的信用,這也是烏魚子禮盒是送禮的最佳選擇
而且野生烏魚子要受到消費者的信賴,賣到最後講究的就是信用以及無可挑剔的品質
從事烏魚子這個產業將近10年
老闆娘從直接從廠商拿貨貼標,一直到有自己的生產線
從每年冬至,船一到的挑貨、揀貨,一直到把原料送給工廠製作曬成烏魚子
(曬烏魚子這是個古法,也是不傳外人的技法,我們只能選原料,讓工廠代工)
我更注重的是,曬好的烏魚子製作成一口吃,這段繁複工序的製程
因為這是厚切一口吃最關鍵的地方
*選料
臺灣正海子
烏魚從長江出海口,順著洋流,來臺灣,游到臺灣時,是接近放卵的時刻
(此時捕撈的烏魚,品質比大陸好,)
五兩以上,才有卵油,才會香,五兩以下做成脆脆、ㄋㄟㄋㄟ、醬料
(很多同行,都是賣2~3兩,絕少用正五兩下去做,一口吃)
*遵循古法,傳媳不傳女的,放置,鹽巴的比例,是曬製的關鍵
(鹽巴是天然的保存劑),(放太多會死鹹),(放太少烏魚子容易壞,(註一))
註一:
曬烏魚子,溫度,濕度,控制,是需要憑經驗,天候不好,濕氣太重,烏魚子會曬壞
外面乾,裡面濕,烏魚子會壞在裡面,我們行話叫:,#奧風,不是常吃的人,吃不出來
市面上,也很多人會把,曬壞的烏魚子,拿出來魚目混珠賣掉
*日曬法
很多同行會用低溫乾燥法
優點:全程在室內,總菌數少
缺點:少了反覆日曬法的香氣
(陽光有種神奇的力量,可以讓烏魚子更沉香)
---------------------------------------------------以上工廠古法製成-----------------------------------
野烏金秘製:
#六小時米酒頭的浸泡
野生的烏魚子,有個致命的缺點,未經處理會有腥味
因為烏魚子有薄膜,需要人工反覆翻,讓酒精,慢慢滲入每個烏魚子的魚卵裡面達到去腥的效果,米酒頭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在炭烤完後會有濃郁的香氣,入口後,口中會有<甘味>餘韻
#厚切
五兩上表面漾著卵油的烏魚子,再做厚切,相信是,口感上的,上乘之作
(我們可以偷工減料,因為客人,最愛問,你們大圓有幾片烏魚子,我們可以作弊切很薄,片數變很多讓整盒烏魚子滿起來,但….,這就失去了,我們嚴選原料的本意)
#封底
禮品的細節在這裡,每一片,真空包一口吃,1置中,2封底線整齊劃一,3真空包裝紙,又比其他廠商更小,只為了完成一個視覺上的精緻度
如同所有的頂級名牌包般,講究車縫線,精緻度,質感
封底這個動作,我們耗費非常多人力,什麼最貴,人工最貴,
但是我很堅持,因為我們是禮品,是送人的,每一個細節,都可以讓收禮的人,細細品味
2019金點設計獎,第二輪仍在賽內,同年一起參賽的入圍者有蔡依林的怪美的
做禮品,是個送禮人與收禮人之間的橋樑
送禮人會有想傳達的心意,當然也會有目的
手裡人收到一份真心實意的禮
當然,一定會感受到情意
賣烏魚子,很傳統的產業,製作的過程,並不美麗,甚至非常艱辛
冬至的寒冬裡,殺烏魚,幾百道工序才製成一片烏魚子
到我們手上,我們依然經過很多工序,讓我們的客戶收到,最完美的成品
對我而言,這一小片,是很多人的結晶,更是一種堅持
一種對生活品味的美學堅持
【海傑納x野烏金烏魚子禮盒】魚子禮盒美味心意創意兼具,
這是一份蘊藏心意的祝福禮盒,有我們的堅持與熱情,這次送禮送個不一樣的禮盒,讓長輩親友驚艷,更可以展現自己的用心送禮準備,保證送禮送到對方心坎裡,與對方建立起最堅定的友情橋梁!
TT115CE515ECE15RG |
好文賞析
芳華年代的電影 文/王玲巧 電影《芳華》熱播時,好友邀約去看,我欣然應允。 多久沒進電影院了?我已記不起。早年看電影的片段,卻在腦海里一幕幕上映。 鏡頭一:縣城電影院大門前貼著一張《奇襲白虎團》電影的海報。售票窗口被圍得里三層外三層。在入口處的欄桿內,少年的我手中緊捏著兩張電影票,緊跟在弟弟妹妹身后。快到入口,一位鄰居家弟弟拉住我大弟的手央求道:“把我也帶上吧?”我和弟弟妹妹四人異口同聲道:“能行,進吧。”仗義和自豪之氣在我們的臉上流露出來。鄰居家弟弟機敏地跟在小妹身后,到了門口,檢票的叔叔還是攔住了我們,因為兩張票只能進四個小孩。鄰居家弟弟“倏”地往后一退,鉆出了欄桿。多年后,他已是某企業的技術能手,可無論在哪碰見,心里總覺得當時虧欠了他一場電影。 鏡頭二:上了高中,樣板戲陸續上映,學校組織學生看電影的機會多了。每當列隊走進電影院,在光線幽暗的過道里,貓著腰找尋座號時,心里格外的激動,不光有先睹為快的歡快,更有享受半價“學生票”的優越感。好多膾炙人口的電影插曲,是在電影院里記下了歌詞,至今沒忘。那時,還流傳著用電影名串起的抒情文:“我是一個《賣花姑娘》,出生在《鮮花盛開的村莊》,在《摘蘋果的時候》……”那饒有風趣的句子,背得比課文還熟,這成為那一代人的文化記憶。 鏡頭三:某日夏夜,繁星滿天。永坪趙灣村的露天電影散場了,一幫知青疾步往回趕,有位知青不小心腳下踩空,與緊挨在她身后的幾個知青同時滾落,好在坡坎不高,等爬起來已是滿身泥土,幸好有夜色遮掩,臉上雖掛著羞赧,卻看不見彼此的狼狽,一路拍打著繼續趕路。這一年,我剛到永坪公社插隊當知青。只要公社周邊的村莊有電影,晚飯后的鄉村小路上,全是年輕人趕場看電影的身影,全然忘記了白天干活的所有疲累。有時爬山,有時蹚河,不嫌天黑,不怕路遠,為的是看《冰山上的來客》《五朵金花》《劉三姐》等電影。 碾麥場就是電影院,放映機安放在碾麥場中央,發電機在附近轟轟作響。男女老少搬著小板凳,壘著磚塊,早早占好了位置。換片間隙,千瓦燈泡一亮,無數手臂伸進那一束投影光前,在幕布上,若有小兔、小狗活蹦亂跳的剪影,口哨聲代替了喝彩聲。 鏡頭四:我剛被招工上班,就有去天水市學習的好機會,這令工友姐妹們歡呼雀躍。學習技術是嚴格艱苦的,最高興的莫過于周末在電影院里看電影。 每月有了23元的經濟來源,就有了享受精神食糧的條件,寧可省吃儉用,也要留下寬裕的電影票錢。紅旗影院、解放影院和南湖影院是女伴們頻頻光顧的樂園,坐進氣派的大影院,心里別提有多愜意! 鏡頭五:成家后,有了小寶寶,看電影又成為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婦幼場”應時而起,但此起彼伏的孩童哭鬧聲會使觀看質量大打折扣。我的公公婆婆是極開明的,女兒先由爺爺奶奶帶上看“婦幼場”,我們就能安靜地看晚場電影。 看電影,是我們那一代人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主要的娛樂活動,它在個人精神生活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看電影帶給我們許多的歡樂。 再后來,電視機普及,電影逐漸蕭條,昔日的影院已成記憶。 露天電影 文/劉萬里 黃昏去漢城湖散步,見浮雕廣場在放露天電影,觀眾寥寥無幾,我坐在臺階上看了一會,肅然無味,便起身離開了。 曾經讓我讓我魂牽夢繞、日夜思念的“露天電影”,現在已找不到當年的那種感覺了,但記憶一下讓我回到小時候的露天電影。 那時候我們窮,生活很單調,但很快樂。那時村里沒電,家家照明都是煤油燈,只有漩渦鎮上有電,鎮上是柴油機發電,一到晚上12點就停止供電了。村里沒電,自然沒有電腦,沒有網絡,沒有手機,但感覺那時可玩的東西很多,記憶并不蒼白,光著屁股下河洗澡,到小河里捉魚,到果園里偷果子,到墳地里的草叢里捉螢火蟲,到山上玩打仗游戲,在村里青石板鋪成的街道上滾鐵環、玩跳繩、玩地牯牛(陀螺)、打沙包、踢毽子……男孩子有時站成一排,看誰尿得更遠。無知幼稚的兒童時代,天真淳樸的歲月,但記憶里最深的還是露天電影。 露天電影沒有規律,今天在這村里放,明天又在那村里放,特別是紅白喜事,有錢人家往往會包幾場電影。那時我們消息都很靈通,一旦村里有電影,那將是我們最快樂的日子,不管多遠我們都要趕去,我們早早吃完午飯,然后成群結隊的嘻嘻哈哈就出發了,我們常常跑十幾里路去看電影。放電影的場地因地式而定,有時在操場里、在院壩里,或在剛剛收割完的稻田里,只要能拉上一塊大大的白布就可以放映了。幾乎每次放映場地都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放映前,放映員先要對光,鏡頭要對準白布,調皮的孩子們有的就伸出手做出各種搞怪的動作,屏幕上就會出現手,頭,雞,馬各種造型,引得人們哄哄大笑。電影一開始,人們頓時鴉雀無聲,伸長脖子,屏住呼吸,生怕漏過每一個情節。一場電影通常要分四段放映,一段放映完,燈光大亮,放映員調換膠片,人群又開始嘰嘰喳喳,討論電影里的情節,特別是大壞蛋,個個恨得咬牙切齒,恨不得沖上去把那壞蛋打一頓。有幾次去晚了,沒有位置,我就站在白布的反面看,雖然人是反的,但一點也不影響我們看電影的樂趣。 看完電影,人群四散,我們又成群結隊回家,回頭一望,滿山都是火把的亮光和人們大聲的說話聲、唱歌聲。有月光的夜晚,群山輪廓清晰可見,水田里的水晃著光,有不小心者一腳踩在水田里,頓時人們哄堂大笑。有好事者,故意講鬼的故事,或放一個響屁,走在后面的就朝前插隊,人們都想走在前面,結果隊伍大亂,我們就開始奔跑,仿佛鬼就在后面追趕著我們。 后來,漩渦鎮上每天晚上開始放映電影,那時鎮上沒有電影院,在政府的大院里,也是露天電影,沒有座位,但要收錢,電影票最初5分錢一張,后來一角一張。放電影是一老一中兩個男人,他們每次回家都要從們村里路過,人們便討好的打聽新電影的消息,或給他們遞煙,請他們進屋喝茶,那時,我好羨慕他們,希望長大后也能當個放映員。當時我的小姑及村里一幫姑娘們,常常去鎮上看電影,我和弟弟便成了她們的跟屁蟲,一張電影票可以帶一個一米二以下的小孩,每次我們就趁人多時進場,檢票時我就故意彎著腿,這樣看起來我的個子就矮了一大截。一年下來,我至少能看上百部電影。有的電影看了一遍還不過癮,還要看第二遍第三遍,比喻《地雷戰》《地道戰》《少林寺》等等。看完電影,我們常常組織小伙伴模仿電影里的打仗情景,雙方開火交戰,有時還打的頭破血流,我眉頭上的那塊傷疤,就是那時“打仗”時留下的。 有時小姑有事不去看電影,我們就自己想辦法,我很羨慕那些翻院墻者,他們個個像武林高手,往往神不知鬼不覺悄悄翻進電影院。我舅家院子里的幾個比我大幾歲的幾個男孩,他們就常常不掏錢翻院墻看電影,有一次我跟他們去翻院墻,看到高高的院墻和墻上的玻璃渣,我頓時膽怯了。院墻我不敢翻,我就想別的辦法。記得有一次,我趕在清場前摸進政府大院,政府大院里有個廁所,我假裝上廁所,躲進廁所里,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只到電影放映前,才小心翼翼走出來,然后得意洋洋地走進看電影的人群里。 后來,我去漢陰中學上學,我家也因安康修水電站搬遷到了月河川道,露天電影便成了美好的記憶。再后來,我離開家鄉,去了外地,故鄉已是多年沒回去。有時我在想,露天電影那是一種文化,一種生活的方式,充滿甜蜜而溫馨的記憶。 如今聽說家鄉已發現了翻天覆地的變法,我的心里很欣慰。如今,我又想起老家的山川河流,兒時的露天電影,心里便升起了濃濃的鄉愁…… 電影《夾邊溝 》觀感 文/雨雯 6月30日晚下載觀看電影《夾邊溝》 甘肅酒泉,巴丹吉林沙漠邊的茫茫戈壁,夾邊溝勞改農場。貧瘠而嚴重鹽堿化的土地,枯黃的野草,枯黃的大地,枯槁骯臟的一群在押犯。這近三千犯人多是右派,1960年前被押送此地勞動改造,在茫茫戈壁開墾種植。 右派犯人 住在深入地下一米多的地窩子,睡在一排席地通鋪上,一天半斤口糧。白天干活,年老體弱的人干著干著就栽倒在地,再也爬不起來,尚未斷氣,便被人扔到溝上土坡在絕望中慢慢咽下最后一口氣。排隊打飯,每人半瓢幾乎見不到糧食的野菜稀湯,一個排隊的人見倒在地上的死人身旁飯踠里還有一口湯,毫不遲疑上去喝掉且將碗舔得干干凈凈。老鼠、草籽、土都是人們口中的食物,人一個接一個在饑餓中死去。餓極了的人,什么都吃,病人的嘔吐物,剛死之人的內臟、大腿… 病房,實則是病危不治犯人的集中地,一個極其簡陋的地窩子,沒有醫生沒有藥物和治療設備,只是一個等待死亡的地方。在這里,臨終之人的口述家書,將死的上海支邊董醫生請求代為轉告愛人埋尸上海的囑托,氣如游絲饑腸轆轆的人夜晚回憶烤鴨紅燒肉美味時的低語,無不深深震撼觀者心靈。 茫茫戈壁上,人的生命如荒草,如沙礫塵土。狂風過處,滿地尸體,沒有棺木,沒有墓碑,沒有簡單做個標記的木牌,連能夠遮住尸體的土塚也沒有! 影片從頭至尾,都是黃灰黑三種主色調,沉重,壓抑,突顯苦難的深重。情節簡單,節奏緩慢,營造出令人窒息絕望的氣氛。演員甚少特寫鏡頭,沒有刻意的表演,著意再現生活,表現絕境中的人性。 靜靜地在臺式電腦上看完這部片名不起眼,沒有明星大腕演員,沒有扣人心弦情節,沒有恢宏壯麗場面的影片,心中竟長時間難以平靜。這部電影引發觀者對這段難以想象的歷史給予關注,質疑在歲月積淀的塵土下究竟還隱藏了多少觸目驚心卻不為人知的過去,提醒我們直視歷史悲劇的精神本質和深刻教訓。 想起前日廣州某群一些群友關于文藝與政治經濟言論的爭論,又有一些想法。 文學藝術,只是照搬生活則失其特質沒有價值,但是完全脫離生活一味風花雪月,也無甚價值可言。有學者說:只有當人類在反觀自身存在時,產生了對這個世界的神秘感受,發出這個世界為什么是這樣的的疑問,或者我是怎么來的等等,文學就產生了。藝術也應該是這樣!中國的古典小說詩詞歌賦,梵高的《星空》,普西金的《漁父和金魚的故事》《自由頌》,影片《夾邊溝》等等等等,都是最有力的說明。因此,何必苛責群友發文內容一定是文藝呢,把握住度就好。 2016年7月1日寫于甘肅天水 看露天電影 文/寇俊杰 晚上,我出去散步,看到廣場上在放電影,看的人屈指可數。我停下來看,不覺想起了小時候看電影的情景。 我生長在農村,那時看電影只能盼有錢人家過白事或是過年村里放電影。有時我和小伙伴也去外村看。每當有放電影的消息傳來,我們比過年領壓歲錢還高興。母親也總是早早做了晚飯,讓我吃了好去看電影。那時我十一二歲,和伙伴們一路小跑去看電影。如果是村里放就在學校的操場上,如果是過事人家放就在主家門前的路上。 我們到了那里,遠遠地看到早已掛起的鑲著黑邊的銀幕,并且放映員已把放映機搬到了八仙桌上,做著準備。我們圍到桌子前,看膠卷蛇一樣在一個轉盤上穿過齒輪間的縫隙,爬到了另一個轉盤上,我們好奇極了——那像底片一樣的膠卷怎么放出有聲有色的電影來? 天漸漸黑下來,放映員打開燈,開始調試鏡頭的高度。光束照在銀幕上,前面的小孩子頓時沸騰起來,紛紛伸出手臂,在鏡頭前不停地晃動,銀幕上剎時長滿了像豆芽一樣的手臂。看自己的小手照在銀幕上,我們別提多高興了。片刻的喧鬧過后,開始放電影了,場上立刻安靜下來。但開始人不太多,放的也都是“加演片”,大多是一些養殖、栽培等方面的農業知識,我們不感興趣,就在場地里魚一樣地來回穿梭,人前人后地玩捉迷藏。等到正片開始了,我們才安靜下來,跑到銀幕最前面,席地而坐看電影。 我看的第一部武打片是《少林寺》,至今記憶猶新。那場電影,激發了我們在課余時間武槍弄棒、揮拳踹腿的武打情結。那時的拳譜特別好賣,我買了一本,放學后關起門來一個人按圖索驥地練,但照本宣科終無所成,新鮮一陣子就沒了下文,拳譜也早不知丟到什么地方去了。 看電影最惱人的是“跑片”,電影如果遇上別的地方也演,就只能“跑片”,特別是好電影,一片演完了,要等對方第二片演完才能拿來。我們只好等,嘴里不住埋怨跑片的人怎么還不來,好電影常常吊人胃口,這樣的等待總覺得太漫長了。 看完電影回家的路上,我們總是熱烈討論著電影的好壞,有的還學幾句電影里的臺詞。如果電影好,常常能讓我們興奮上好幾天。 一晃三十多年過去了,同樣是露天電影,現在一個鞋盒大小的放映機就能放好些部電影,不用跑片,不用換膠卷,真是比以前先進多了,但看電影的人卻少了,看電影的心情也變了…… 我不看電影好多年 文/趙月娥 我出生在一個激情燃燒的歲月,成長在電影盛行的時代。在那個封閉落后的年代,沒有豐富的文化生活,只有電影是我的最愛,是我們全村人的最愛。 星光燦爛的夜晚,一面鑲了黑邊的白色影布,懸掛在半空,四角被系在柱子或墻壁的木釘上。老式的放映機旋轉著,給人無限的遐想,膠片翻卷著一束光芒,投射在白色的影布上,顯現出光芒四射的紅五星的畫面。電影機的音響里播放著雄壯的八一電影制片廠的旋律。電影開演了,電影布的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都是看電影的人群,就連墻頭上、樹杈上、房頂上都站滿了人。那個時候就是這樣,一個村子演電影,周邊好些村子的人爭先恐后前去觀看,我就是浩浩蕩蕩隊伍里的一名小影迷。 電影常常設在露天的空地上,天一擦黑,人們早早吃過晚飯,拿著木凳急奔演電影的地方,占據好位置,或者找一塊石頭坐下,如果去的稍晚一些,只好站在黑壓壓的人群后面,任憑你怎么踮腳都看不見。 那時候的電影都是革命戰爭的片子:《南征北戰》、《黨的女兒》等等,凡是演過的電影,我都看過。離村子不遠處,有兩個礦:一個是煤礦,一個是鐵礦,那里每星期都會上演一次電影。每一次,幾乎牽動大半個村子的老老少少前去觀看,我是次次都少不了的。我們村里也演過電影,記得最清楚的是《朝陽溝》、《花木蘭》,影布扯在村子街道中央,全村人都看。后來,我年齡稍大,在電影院里看過一部片子《南京大屠殺》,學校組織去看的。日本侵略屠殺中國人民的野蠻暴行在我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亡國之痛使我終生難忘。 再后來,由于電視、電腦的深入,以及種種原因,電影在農村逐漸銷聲匿跡,它不再是人們追逐的對象,也逐漸被世人遺忘,我也在不知不覺中和電影絕緣了。 我們都不知不覺疏遠了這種文化,淡忘了它的存在。直到有一天,它又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被我們重新記起,重新喚回我們對往昔的回憶,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心靈的回歸。 每年夏秋兩季,政府都要開展文化下鄉活動,電影在各個鄉村巡回演出,給寂寞的農村注入了新的血液。三天,每個村子都可以享受三天的電影節。 沿著黑邊的白色影布,多么熟悉、多么親切,恍然間,重返快樂的童年時光。放映機是新式的,看不到電影膠片,一束光投射在影布上,過去的黑白已變成今日的彩色。過去的電影離不開戰斗激烈的場面,現在一部戲劇適合老年人的口味,一部武打片子或抗日片子演給年輕人的,還有一些兒童片子是給孩子們的。只可惜當年看電影的盛景再也看不到了,電影前坐著的除了稀落的老年人還有幾個好奇的孩子,幾乎再無旁人,看電影的年輕人微乎其微。這的確讓人有點淡淡的失落。然而電影下鄉活動并沒有因為看的人少了而取消。我想它雖然被現代高科技的電視電腦所代替,但它作為一種原始的文化永遠流傳著,它不僅見證了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它還將過去的時光真實地回饋給我們,使我們牢記歷史展望未來。 看露天電影的日子 文/潘姝苗 那時,父親是軍人,周末是部隊放電影的日子。不知那天的晚飯是如何草草下肚,大家扶老攜幼,扛著板凳,奔向放映電影的地方。張家的小丫頭生得伶俐,李大爺的胖孫子還穿開襠褲,錢三家的小妹穿著新棉綢布做的藍底白花裙,惹得一群姐妹圍著看、談論著。銀幕里有戲,戲外的百姓何嘗不想過上光鮮的日子。 當時我只有6歲,根本看不懂影片的情節,只是至今難忘放映電影前的一幕:潔白的幕布上閃著星星的黑點,兩旁的音箱傳出炸響。這時候原本熱鬧的人群霎時鴉雀無聲,大家正襟危坐,仿佛在等待一件盛事。當年露天電影放映的不外乎軍事影片,影片內容早已不記得了,但部隊列隊入場時的情景仍歷歷在目。綠軍裝、解放鞋、寬大锃亮的軍腰帶,好不威風。官兵們手拿一樣的板凳,齊刷刷走向銀幕前排,一聲令下,“咔嚓”的板凳落地聲整齊劃一。電影未開映,戰士們就成了群眾眼里最好看的景致。 我是坐不了多大一會兒的,最愜意的莫過于在大人觀看正酣時,溜到一旁的草地上,同一群小伙伴捉螞蚱、撲螢火蟲。偶爾遇上父母開恩,給一枚硬幣,到渴望已久的冰棒箱前買來一支粉紅色的冰棍兒,怎么也享用不盡似的。 有時趕上天公不作美,就會出現看到中途暴雨驟下的場景。看電影那場地是片開闊地,沒遮沒擋,有帶著小孩的,把孩子摟緊了躲在放映的平臺上,眼睛已經被雨水淋得睜不開,卻還不愿錯過銀幕上的一舉一動。等風停雨住,看電影的群眾所剩無幾,只有戰士們仍整齊地坐在那里。而今想來,戰士們紋絲不動的背影已化為堅韌的意象,每當遇到困苦時,便來堅定我脆弱的心志。 1986年跟隨父親轉業到地方,第一次在工廠的俱樂部里觀看室內電影。橙黃色的坐椅替代了小板凳,樓上樓下,足有上千個座位。父親帶著我檢票入場,我緊緊抓住他的手,生怕被擁擠的人群沖散。人們說著笑著,嗑著瓜子,嚼著話梅……借著銀幕的光亮,我偶爾會看一眼身邊或喜或悲的臉龐。那時,進電影院看電影對我來說還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只有每年的“六一”,學校才會組織師生集體觀看電影,《閃閃的紅星》《霹靂貝貝》《葫蘆兄弟》讓我過目難忘。走出電影院,遭遇刺眼的陽光,回味剛才的電影,竟像是從另一個世界回來一樣。 再后來,我常常背著父母,同朋友們偷偷溜進電影院,伴著《少林寺》《新龍門客棧》《東邪西毒》等電影成長。當時電視里沒有電影頻道,看一部電影的感受簡直可以用如饑似渴來形容。 參加工作以后,文化資源日益豐富,可以足不出戶在家看電影了。不僅電視上有電影頻道、海外劇場,而且電腦也提供了視頻和專門的電影軟件。一天,做著家務的媽媽情不自禁哼起《妹妹找哥淚花流》的曲子,爸爸感慨地說:“我們那個年代,印象最深的電影就是陳沖演的《小花》了。”我覺得難得父母有這樣的情趣,就在電腦上下載了視頻《小花》。二老觀看著曾經打動過他們的影片,臉上透著其樂融融的滿足,仿佛重新回到過往的青春歲月。 兒子生長在風和日麗的21世紀,平日他得空就粘在動畫片里,陪伴他的不論是《喜羊羊和灰太狼》《史迪仔》還是我們熟識的《貓和老鼠》《白雪公主》,無不讓他喜形于色,爆笑連連。 撫今追昔,從碩大的露天電影到方寸之間的熒屏,我不禁感嘆起生活的巨變。光陰荏苒,光影流轉。 >>>更多美文:好文章
徐二根又開始在記者面前裝得很牛氣:“嗨,我就是隨便寫點東西,也都是靠報刊編輯的好心幫我發發而已,我哪有你們說的那么厲害。”他無意識地挺了挺腰板,正色道:“我只是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替他們說話。現在的社會物欲橫流,多少大作家都開始寫一些不三不四的東西,我徐二根可以保證自己只寫百姓喜歡的東西,不辜負百姓的信任與期望。” 徐二根說得多么好啊,全是掏心窩子的話,說得他自己都臉頰泛紅,雙眼潮濕了。記者們趕緊拍手鼓掌,說:“不愧是百姓作家。徐老師,最后一個問題,請問‘徐二根’是您的筆名還是真名呢?”徐二根聽到這兒,哈哈一笑,揮了揮手,走了。正當記者們不知所以然的時候,徐二根的回答輕飄飄地飄進他們的耳朵:筆名吧! 徐二根告別了記者,走在街上,心想:真是的,這幫人嘰嘰喳喳的,問起來沒個頭,凈些廢話。不過啊,當個名人感覺還不賴。徐二根想起了記者們問的最后一個問題,心里又怪堵得慌,其實他接受采訪時心里就怪堵得慌,只是沒有表現出來,因為他覺得名人都得是笑著的,永遠一臉風輕云淡,秤砣那么重也得裝得跟個屁一樣輕。 徐二根其實不叫徐二根,他叫徐三根,在家里排行老三,徐二根是他二哥,三根家老父母健在,還有一個八九十歲的奶奶。兩年前,徐二根外出打工路上出了車禍,人當場就沒了,消息傳回家里,他奶奶哭了一整夜,到了第二天,不哭了,人卻有點傻了,硬是把三根認成二根,還整天問三根外出打工咋還不回來。徐三根心里有點難受,他解釋過,奶奶不聽,還說:“二根啊,你好好寫你的大文章,別跟三根似的只能給人家當個小工。”徐三根心里更難受了,因為作家明明是他的夢想。 有天晚上,三根的老爹老娘叫他到了里屋,他爹說:“三兒啊,爹有個事想跟你拉拉。”三根說:“爹,你說唄!”他老爹把大旱煙袋子抽得嘎達嘎達的,吐出一口口的云霧,把三根也整得云里霧里的。終于爹開口了:“三兒啊,咱把你名字改了,你二哥沒了,以后你就叫二根。”三根整個人炸起,剛想反駁,爹站起來,撣撣腚上的土,說:“咱村整天有人跟你奶奶說二根沒了,你是三根,你奶年紀大了,又有病,可再經不起啥折騰了,你好歹為老的想想。”說完,開門走了,不過臨走又說了一句:“以后你寫文章,留名就留徐二根。” 徐二根回想起他改名的過程,心里就憋屈:“一個死人名,真晦氣。”往地下狠啐一口。緊接著,他又想起他成名的路多么艱苦。剛開始,他在村里呆著的時候,光寫些地主與貧民的故事,什么農田里的老漢和牛羊的一生啊,文章死活發不了。后來進城了,才知道人家城里的小青年都不愛看這些玩意兒。人家愛看都市生活、愛情故事。徐二根是想寫可他寫不出來。不過他給自己找了條路子,他專門給報紙“百姓生活”一欄寫專欄文章,今天寫“老李的一天”,明天寫“張大媽贊揚計劃生育”。嗨,徐二根紅了。很多報紙都找徐二根約稿。漸漸地,徐二根成了知名人物,經常能看見記者拿著個光閃閃的照相機給他拍照片,還上了本地的電視臺,接受了采訪…… 徐二根想著想著,高興了,旁若無人地笑起來。他抬頭看天,生活多美好啊,世界多么陽光啊,突然被塊磚頭一絆,摔了下去。他一蜷腿,醒了。 這個夢讓他滿頭大汗。他慢騰騰坐起來,慢騰騰穿衣服,隔著老遠都能聽見他老娘給他二哥打電話。他老娘在嚷:“二根啊,這都快過年了,咋還沒結工啊,快回來吧,啊!”他終于穿好衣服,下了床,向桌子上一瞟:農田里的老漢,署名是徐三根。他飛快地拿起筆,劃掉了那些字,寫了新的一些字:老李的一天,名字卻不知該不該改。 他走出家門,來到街上,他想喝點酒了,也想來支煙…… >>>更多美文:短篇小說
心中的模樣, 讓我不能忘, 戀愛中的你, 傻傻的、羞羞的, 一幅天真的模樣, 單純又可愛, 美麗又活潑, 那時我們青澀, 而今我們長大, 一起面對, 為了愛巢, 為了生活, 你的付出, 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 如今我們, 豐衣足食, 不再奔波勞累, 堅守一方陣地, 守好一份心情, 讓我們心中念想, 不再有過多奢望。 心中的模樣, 讓我不能忘, 如今你的模樣, 美美的、甜甜的, 一雙大眼睛, 明亮又閃爍, 豪放又熱情, 今日我們共話勉, 人生健康最重要, 難忘的歲月, 流淌的記憶, 相思的訴說, 你是我唯一, 心中的模樣, 永遠沒有變, 而今的我們, 生活甜甜的, 心情美美, 你的溫婉, 你的淳樸, 你的優雅, 你的成穩, 永遠是我心中的模樣! (文/郭三佳) >>>更多美文:自創現代詩